受疫情影响部分老年人失眠 医生提醒:自我屏蔽负面情绪 克服“疫情焦虑”
近期,“疫情焦虑”成了不少老人失眠的诱因。北京回龙观医院睡眠门诊医生徐海婷提醒老年人:及时了解准确的疫情信息,不要听信来源不明的疫情谣言,同时要注意自我屏蔽一些关于疫情的负面情绪。 “这段时间天天失眠,麻烦您给我多开点助眠药。”记者日前在回龙观医院睡眠门诊看到,年过七旬的朱女士一进诊室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——她想“囤药”。朱女士告诉医生,北京出现疫情后,她几乎每夜辗转失眠,感觉自己浑身上下不舒服,担心自己被传染,还担心自己缺药,“万一哪天,受疫情影响开不到药了,我可怎么办?” 徐海婷了解到,朱女士患有焦虑障碍,但经过有效的治疗,病情比较平稳。而过度担心疫情导致她近日焦虑加重,也造成了睡眠困难,失眠与焦虑形成恶性循环。为给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,徐海婷开了安全用量范围内的抗焦虑和助眠类药物。但针对朱女士的情况,更重要的是认知层面的矫正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。 “北京没有出现您担心的药品短缺迹象,就算小区封控了,医院也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保证患者的用药需求。”医生的话,给朱女士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同时,徐海婷告诉她做好防护、积极接种疫苗对防疫具有重要作用,提醒她多看权威发布,及时了解准确的疫情信息,不要听信来源不明的疫情谣言,同时要注意自我屏蔽一些关于疫情的负面情绪。在户外通风场所适当增加运动量,积极跟家人、朋友沟通。 同样面临失眠问题的还有65岁的林女士。因为疫情,林女士的小外孙没法去幼儿园,当姥姥的她压力骤增,女婿被要求居家办公了,这也让她感到不自在。听说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、传播隐匿,这让她陷入恐惧,“小外孙每天户外活动,万一被传染了怎么办?万一出了点闪失,没法跟女儿、女婿交代。”焦虑在林女士心里与日俱增,也让她时常夜不能寐。通过专业的问诊,徐海婷建议林女士首先应从行为习惯上进行改善和调整:白天尽量缩短“在床时间”,不要超过30分钟;多进行户外运动,增加接受自然光照射的时间;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。如果经过行为调整,睡眠和情绪问题仍改善不明显,可再进行药物调整。(记者 孙乐琪) |
上一篇: 中式保健品,“良药可口”也不能随意吃
下一篇: 疫情防控莫松劲 逆水行舟用力撑
热门推荐
热文排行
地方楼市“花式调控”凸显精细化:面向新市民与多孩家庭,因城施策挖掘有效需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日前,无锡市梁溪区发布人才购房新政,符合条件的人才自费购买区内首套房可申请购房补贴,额度不超所
在拍摄过程中,陈晓对调解工作和调解员也有了全新认识,“开拍之前我并不了解调解员的工作,拍摄过程中有真实的调解员给我们上课。
今年以来,安徽省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开足马力抓生产,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,落实各项惠企政策,打出“组合拳”,稳定市场主